2004奥运会孔令辉王皓-孔令辉几次奥运冠军

tamoadmin

1.为什么王皓被称为千年老二呢?

2.孔令辉当年为什么没有作为单打选手出战雅典奥运会?

3.国乒最残酷的一次选拔!蔡振华、刘国梁念念不忘,多人抱头痛哭

为什么王皓被称为千年老二呢?

2004奥运会孔令辉王皓-孔令辉几次奥运冠军

王皓是中国乒坛最被低估的男乒选手,直板横打的代言人,天花板18个世界冠军的获得者,马龙、张继科也都纷纷拜倒在他的脚下。然而,如此强大的选手却被所有人称为千年老二,这是为什么呢?2014年的瑞典公开赛,王皓输给了自己的门徒樊振东。沉重的双腿已经预示着他职业生涯迎来了末期。这场比赛后,32岁的王皓宣布退役,这个为祖国争得无数荣誉的人创造了乒乓史上独一无二的,但在他退役后留下的除了那一身荣誉,最多的还是三次与奥运会冠军失之交臂的意难平。

王皓在父亲的影响下开启了自己的乒乓生涯,从小就有运动天赋的她,仅仅十岁就被长春市体育运动学校破格录取了,要知道当时只有初中毕业的学生才有资格进入市体校儿王皓当时在读小学三年级,惊人的天赋初现峥嵘。1996年,不满13岁的王浩就作为一号主力代表长春市参加全国少年比赛,并一举夺得男团第三名的好成绩。也就是在那一年,出海加俱乐部看中了王皓的潜力,开出了相当优厚的条件理由王皓加盟,然而却被王皓拒绝了,因为即使在乒乓球领域他有着极高的天赋,但他的梦想依然是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而刚好有一支队伍能够满足王皓的愿望,那就是八一队,只有八一队的话,既能打乒乓球,又能成为真正的军人。就这样,为了能够边当兵边打球,王浩谢绝了所有俱乐部的邀约,毅然决然的加入,拥有王涛、刘国梁等强手如云。?

八一队强大的对手并没有吓倒王皓,在八一队他依然表现出色,1998年年底,他就入选了国家二队,并且只用半年的时间就升入国家一队成为主力队员。与此同时,他用心钻研,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打法,直板横打打法。当时正是横板打法盛行的时代,已孔令辉为首的横板选手肆虐平潭,而此时王皓横空出世,靠着一手直板横打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时代。2002年,王皓一举夺得埃及公开赛男单冠军,排名也跻身世界十强,与蒂姆波尔、庄智渊并称为乒坛最具潜力的三大习性。王皓的迅速进步使他拿到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入场券,然而雅典奥运会却成为了王皓乒乓生涯中的滑铁卢。?

孔令辉当年为什么没有作为单打选手出战雅典奥运会?

孔令辉当年之所以没有作为单打选手出战雅典奥运会,主要是因为当时国乒想培养新人,所以才选择了王皓,而不是孔令辉。在2000年以后,当时,国际乒乓球联合会对乒乓球做了进一步的调整。小球改为了大球,这一变化使许多运动员感到不舒服,孔令辉就是其中之一。从这以后,孔令辉就再也很难赢得冠军。表现的下降让孔令辉感到很无奈,尤其是他在场上的信心和斗志也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当时全国乒乓球锦标赛中,年轻选手的迅速崛起也是孔令辉没有资格参加单打比赛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王皓的直拍横打技术也越来越完美,在国际比赛中更是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所以,当时为了培养新队员的,全国乒乓球锦标赛才会选出了王皓去参加,从而使孔令辉失去了出战雅典奥运会的单打资格。可惜,在决赛中,王皓被柳承敏的战术给搞糊涂了,最终未能拿到此次的男单冠军。

事实上,当时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国际乒乓球联合做的那一系列调整。首先,将38毫米的球改为40毫米,然后又实行了11分制比赛,这直接影响到了许多队员在球场上的发挥。特别是在改为大球后,刘国梁的发球技术就开始下降了,并在27岁时退役当教练。

此外,孔令辉是一个技术娴熟的球员,在打大球方面没有优势,这致使他们二人再也无法重现小球时代的成绩。与此同时,奥运会资格规则也在发生重大变化。为了限制中国队的优势,国际乒乓球联合会将奥运会资格赛从三人改为一人。最终,国家乒乓球队决定让王皓成为男单选手,而孔令辉只能孤独地退出男单比赛。

国乒最残酷的一次选拔!蔡振华、刘国梁念念不忘,多人抱头痛哭

在中国乒乓球队的 历史 上,有一次奥运选拔的过程最为惨烈。多年后,蔡振华仍然会以“最残酷”的字眼来形容那段往事,刘国梁曾表示自己做梦还梦到过那场球,而当事人更是在选拔结束后以“抱头痛哭”来迎接最后的结果。

不仅如此,那次选拔还在无意中推动了国乒的队内选拔机制改革——不久后,中国队开始以公开、透明的直通赛模式来确定部分运动员的世界大赛名额,这也是现在“地表最强十二人”比赛的雏形。

而一切的故事,则要从一场的悲剧开始讲起。

2003年10月,国乒双打名将、世界冠军与奥运冠军得主阎森突发,虽然伤势不重,但却被医生告知右臂至少得休养4个月。但麻烦的事情在于——此时距离2004年雅典奥运会开幕,已只剩下10个月时间了。

根据当年的报道,得知这个消息后的阎森平静地说出了这么一番话:“这大概就是命吧,我觉得人总是在不经意间失去最重要的东西,根本来不及珍惜。”

就这样,这场突如其来的打乱了国乒的战略部署,也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自2000年开始,中国乃至世界乒坛男子双打的大赛金牌始终被一对组合所垄断,那就是国乒的“阎王”配对:

2000年,阎森与王励勤在悉尼奥运男双决赛击败刘国梁/孔令辉,成功将金牌收入囊中、圆奥运冠军梦想;2001年,阎森/王励勤在大阪世乒赛男双决赛打败刘国梁/孔令辉登顶;2003年,阎森/王励勤在巴黎世乒赛再次发力,决赛击败孔令辉/王皓,第三次摘得男双桂冠。

所以让阎森/王励勤出战2004年雅典奥运会完全是众望所归的事情,而作为新科世乒赛男双亚军的孔令辉/王皓配合报名也是没什么悬念的——有这两对组合,中国队何愁得不到金牌?

结果那场发生了。

在受伤之后,阎森一直努力配合医疗人员、加快身体恢复进程,很快就重新返回到了赛场上。但即便如此,大家仍然怀疑他能否恢复自己的竞技状态,而且此时国乒也已经组建了一对新的男双组合以做备选,那便是马琳/陈玘。只不过,教练组对这个新配对同样忧心忡忡。

首先从人员构成看,1980年出生的马琳当时已是单打世界冠军、队内核心主力,深受器重;但1983年出生的陈玘才刚在国家队冒头,虽然天赋异禀,却没经历过什么大风浪,贸然派他去参加奥运会这样的大赛,是否太过草率?

其次从双打合作上看,马琳在2003年还是在和秦志戬配对,2004年又让他临时与陈玘搭档出征,怎能不让人感到担忧?

于是教练组很快便犯难了:

一边,是成绩显赫、经验丰富,但其中一人因受伤的阎森/王励勤组合;另一边,则是刚成立不久,虽然冲劲十足、但却羽翼未丰的马琳/陈玘组合——无论派哪两个人去奥运会,确实都存在翻船的可能,为之奈何?

那就一战定乾坤吧!

就这样,一场残酷的“生死战”在国乒队内拉开了帷幕,虽然外界无缘目睹当时比赛的战况,但许多人都对此事做了回忆,事后也留下了许多的相关报道,最终马琳/陈玘坚持到了最后,4-2力克“阎王”组合,拿到奥运参赛名额。

赢球的一方,哭了;输球的一方,也哭了。

六年后,蔡振华在点评2010年莫斯科世乒赛选拔时还说道: “这不是我们最残酷的一次选拔,2004年雅典奥运会前,我们无法决定让谁去奥运会,结果就用比赛的方式决定,那时每分都是命,打完了之后所有人都抱头痛哭,这些马琳和王励勤都经历过。”

从事后的结果看,经历了队内“生死战”洗礼的马琳/陈玘果然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最终为国乒拿下了男双项目的金牌。而孔令辉/王皓的发挥却很不理想,连前八都没打进便输给了两位瑞典老将瓦尔德内尔/佩尔森之手。

而且在男双比赛中,小将陈玘的发挥甚至好于马琳——在单打输给瓦尔德内尔后,马琳的心态出现了非常大的波动,幸而有小师弟的支持才终于在双打笑到了最后:陈玘真是好样的!

雅典奥运会结束后,陈玘开始逐渐成为男双赛场上的新王,与马琳、王皓配对都拿到世乒赛的冠军。不过由于2008年开始奥运会取消了双打项目、改为团体比赛,所以陈玘也失去了再次奥运夺金的机会,直至退役也未能再重返国乒的奥运阵容。

雅典奥运男双选拔的成功让教练组认识到了这种机制的科学性——无论老将还是新人,能够在大赛前经历这样一场残酷的竞争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这对于磨炼运动员、尤其是年轻小将的心理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所以从2006年开始,国乒开始对每一届世乒赛进行直通赛选拔,一直延续至今。只不过奥运会的人选还尚未达到非生死战不能定的地步,因而大家也未能再次看到昔日龙争虎斗的局面再度上演。